上海旺嘉实业有限公司 - 自动化计量类机械产品及系统,双螺杆失重式给料机,配料系统,物料输送系统,自动包装系统,单螺杆,配件,旺嘉

400-0860-662

行业资讯

公司在代理相关著名品牌产品的同时,拓展出一条设计系统方案,
并整合多品牌设备(配件)进行系统集成,逐步向创新研发型的企业目标迈进。

公司在代理相关著名品牌产品的同时,拓展出一条设计系统方案,并整合多品牌设备(配件)进行系统集成,逐步向创新研发型的企业目标迈进。

北上广正在被年轻人抛弃吗?走访企业学习交流

2023-05-31

美好的时代,值得更好的我们。筑梦寰宇问苍穹,奋斗圆梦再启程。

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6时29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18时22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

祝贺中国航天!

民建上海金融工委常州行

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2023年5月27日至28日,民建上海市金融工委组织民建金融工委相关企业家专家前往常州开展长三角一体化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活动。一方面学习借鉴“苏南模式” ,培养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经验;另一方面,通过沪常两地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如何通过金融创新赋能实体经济,服务民营企业,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与常州民建组织互动交流合作,携手奋进。

作为民建成员,上海万嘉集团、上海旺嘉实业有限公司高层倪林缨女士、郭海峰先生受邀参加。

很早之前,知乎上有一类问题:什么时候(或者年纪)就该结束北漂(或者各种漂)了?回答者多数都会分享自己在一线城市打拼的经历,有失意者,有成功者,回复总数合计至少几万条。有人说这是他们在“分享自己刚编的经历”,但是无论真假,你会发现一个趋势:主人公的年龄,越来越小了。2016年的帖子中,结束北漂的人大多35岁出头,2018年变成了32岁,2020年变成了30岁。到了2023年,普遍30岁不到就开始和一线城市say goodbye了。

人口格局,正在发生逆转。

1

这几天来,北上广深2022年人口全部负增长的消息,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有媒体将其称为“历史首次”。建市以来,深圳常住人口首次出现了下滑。最新的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深圳全市常住人口为1766.18万人,而2021年年末,深圳全市常住人口为1768.16万人,一年时间减少了1.98万人。其实,不止是深圳,四大一线城市中,全部人口负增长。广州2022年常住人口减少7.65万人,是32年来首次负增长。北京2022年减少4.3万人,上海减少13.54万人。全部一线城市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


图片

“北上广深”一直是高校毕业生的第一选择。然而,多年过去,一线大城市的强竞争、高成本以及落户难等现实问题,开始让当年选择这些城市的外来就业者产生“逃离”的想法。与此同时,随着热点二线、三四线城市人才支持政策逐步加码,以及城市快速发展之下,正逐步缩小收入差距,进而促进二线、三四线城市人口呈现流入状态。

2

去年北上广深人口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 第一,北京和上海是人口缩量发展的城市,也就是主动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从2017年开始,北京人口连续六年负增长了,上海在2015年和2017年也出现过人口负增长。我们知道,北京和上海的入户条件都非常严格,很多人想进去进不去,而不是这两座城市没有吸引力。
  • 第二,去年北上广深人口减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疫情。
去年,北京、上海和深圳的防控应该是最严格的。一方面很多企业减少了用工需求,另一方面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返回老家。所以,疫情影响是很大的。疫情之后,今年北上广深的人口又反弹,很多人又返回来了。今年2月到3月,百度迁徙地图的数据显示,全国四大热门迁入城市就是北上广深。广州市统计局表示,截至今年2月底,去年12月广州市流出的人口基本已经返回,回流率达94%。再看深圳。自从今年开工以来,深圳地铁客流数据持续创记录,2月份突破800万大关,4月28日达到887万人次,再创历史记录。深圳人明显感受到,地铁拥挤了不少,城市恢复了之前的热闹。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人口不断地往北上广深集中呢,或者往长三角、珠三角集中呢?这两年,一向在户籍门槛上寸步不让的京沪乃至香港,都开启了抢人之路。


北京面向世界TOP200高校毕业生给出了“计划单列市”落户的待遇; 

上海则进一步开放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知名高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 

香港面向世界百强高校毕业生罕见发放“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可见,不是每一个城市都需要“抢人口”,但所有城市都难以绕开“抢人才”。

3

剔除疫情这个因素,是不是北上广深、长三角珠三角的人口吸引力下降了?

  • 产业转移

人口跟着市场跑、跟着产业跑。过去四十年的城市化大潮,主要是农村人口往城市流动。为什么往城市流动?原因很简单,因为城市有市场、有产业、有工作、有钱赚。前面三十年,产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尤其是吸纳就业众多的制造业。最近十年,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制造业向内地人口大省的省会转移。郑州、成都、武汉、合肥都在实施强省会战略,承接产业转移。人口也就随着产业转移流入这些省会城市。

  • 政府投资

最近十年,中国内地城市的大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大规模的投资,包括大建新城区、工业园区、高速高铁和地铁。

从2009年开始,政府做了三次大投资,2009年“四万亿”大基建投资和地方城投债投资,2016年棚改货币化和房地产投资,2020年基建投资。

其中,地方城投债投资和棚改货币化改变了中国内地城市的城建,一些城市基建水平赶超北上广深,大量新城区拔地而起。可以问问在老家的朋友,这些年赚到钱的体制外的朋友,都是做什么生意?不是房地产,就是政府工程。

这三波大建设带动了内地建筑业就业人口增长,现在全国建筑业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加上上下游过亿。所以,内地城市的建筑业及相关产业吸纳了不少就业人口,促进人口省内流动。

  • 城市化问题,尤其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

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说高房价、高房租、户籍限制、购车限制、小孩上学难、教育资源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让北上广深失去了不少性价比和吸引力。

高房价就是劝退符,让不少人离开北上广深。

4

真实的城市化是双向的,简单概括是:农民进城,知识下乡。

  • 一方面,只有大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同时,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保障农民享有同等的公共资源,农民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城市化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的城市化,保障农民的公共资源,他们没有讲出来。

  • 另一方面,农业不是落后的产业,农村也不是临时避难所、缓冲腹地,农村和农业需要现代化、市场化,只有知识下乡,只有技术、资本、人才进入农村、农业,农业才能发展起来,农村才能进入现代化,粮食安全才有真正的保障。

    图片

5

中国城市化怎么走?年轻人该去北上广深,还是留在三四线城市?
  • 中国的城市化的步伐正在下降,这是由宏观经济趋势决定的。

城市!城市!城是躯壳,市才是灵魂。古代城市,有城无市,是政治中心,有明显的边界;现代城市,因市场而兴起,是自发自生的,不是人为设计的,没有实际性的边界。它的发展由市场决定、由经济发展决定。这十年来,宏观经济在换挡降速,城市的市场扩张能力减弱,吸纳就业的能力在下降。所以,现在年轻人不论去哪个城市,都面临强大的就业竞争,就是我们说的内卷。

  • 三四线城市,尤其是没有主导产业的衣食住行型城市,发展动力将下降,经济增长、就业增长都比较困难,年轻人尽量要避开城投债负担重的衣食住行型城市。

过去十年,三四线城市发展和就业,基本上来自政府投资,尤其是城投债投资。现在三四线城市的投资正在缩量,有些城市城投债泰山压顶,经济增长被透支,如果没有主导产业,城市经济会萎缩,没有太多新的就业机会和赚钱机会。

  • 中国经济的财富增量,主要是还是靠长三角、珠三角,尤其是北上广深。

内地城市经济两大挑战:一是三四线城市透支过度、债务太大、财力不足,经济动力不足;二是内地省会城市承接的产业,竞争力不足,面临东盟国家的竞争。比如,河南的竞争对手可能是越南,郑州富士康可能遇到越南手机厂商的抢单。

在这种大背景下,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产业相对有竞争力,还能创造一些就业和收入,同时政府财力稍微厚实一些,能够提供更多税收和养老金。现在对全国财力保持正净贡献的省市,主要是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几个经济发达省市。西部省份需要大规模的转移支付支持,四川去年转移支付规模超过六千亿,人均7700;云南、贵州人均9500元;甘肃、内蒙古人均1万3。

但是,北上广深需要改变公共资源分配制度,破除邻避主义,为打工人提供同等的公共资源。

图片


由中国合成树脂协会主办“2023中国合成树脂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将于06月15日—17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司、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负责指导;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广东省塑料工业协会、深圳市高分子行业协会积极配合;以及江南大学、常州理工学院、中科院理化所等多所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派员参加;中国合成树脂协会下设所有分支机构共同参与举办。这是疫情过后全行业的一次盛会,现诚挚邀请您莅临出席。本届会议以“于变局中开新局”为主题,将邀请政府相关多个部门、10多位院士、智库专家和业内精英,共同就“数字化转型带动产业升级”目标下企业发展路径分析、后疫情时代合成树脂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构建安全产业链、绿色循环经济、合成树脂行业可持续发展等热门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图片